台北市客家文化會館主題站文字資料

客家人在台灣  客家人獨特的信仰  客家戲劇  客家藝文慶典、祭典   客屬作家及作品  飲食文化  客家傳統產業  

 

客家人在台灣

 

        現今居住在台灣的客家人,是明清時期開始從中國大陸粵冬、閩西地區移民而來,配合著台灣由南到北的開墾歷史,聚居在各地。

        一般而言,客家人遷台可分為幾個階段,明鄭時期,台灣的開發仍集中在台南府城一帶,隨鄭成功軍隊來到台灣的客家人,便落腳在這附近,清康熙年間,則逐漸由府城轉往屏東、高雄,開發高屏溪東岸的大片土地,康熙六十年,因平定朱一貴事件有功,清廷遂解除粵民來台的限制,於是有更多的客家人遷徙到台灣。

        雍正時期,台灣逐漸往北開發,台中、彰化附近的平原丘陵紛紛有客家移民到此定居。乾隆年間則是大陸移民來台的最盛時期,也是北台灣客家先民來墾的顛峰時期,而道光之後,漢人開始尋求為開發的山林區墾殖,客家人也逐漸往東邊近山發展。日據時代,桃竹苗的客家人有不少遷移至宜蘭與花東開發後山,及移往中台灣的彰化二林、南投,和南台灣的美濃參與當地的農場建設。加上戰後才來到台灣的客家人,和六0年代因產業轉型引導的城鄉移民,現在客家人以遍佈全台灣。

 

客家人獨特的信仰

 

        傳統上,客家人的信仰與一般人民信仰無異。信奉諸神(鬼)的崇拜,其中有與客家人文化息息相關的獨特信仰。

  1. 土地龍神
  2. 又稱龍神,安奉在夥房廳堂或廟宇神桌底下的土地神,象徵屋舍背倚的龍脈,關係著家族風水。

  3. 伯公(土地公)
  4. 伯公為人民對自然的崇拜而人格化的神明,客家人的生活與伯公最為緊密,在拓墾和農耕時期,土地公在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功能為看護土地和水源、祈求農作豐足和界定地標等實質作用。因此伯公以不同形式(立石、金身、小神龕、大廟、風水)出現,並發揮不同的功能(庄頭伯公、庄尾伯公、水尾伯公),土地伯公為客家人最親近的神祉。

  5. 義民爺
  6. 義民爺為台灣客家人獨有的信仰,為祭祀保家衛民而犧牲生命的義民。台灣有三十多座義民廟,其中規模最大、祭祀圈最廣者,當屬新竹新埔鄉枋寮義民廟,每年均有重要慶典感念義民保衛鄉土的德澤,至於義民的忠奸之辨,則是歷史解釋權的問題,無關乎一般人民。

  7. 三山國王

    為早期客家移民的守護神,三山指廣東省潮州境內的三座名山,既獨山、明山、巾山之山神,各為白臉、紅臉、黑臉,這種山神信仰亦為一種自然崇拜,希望藉由山神能保佑在山坡丘陵地開發的客家人開墾順利,五穀豐收。

  8. 阿公婆

阿公婆為客家人對祖先的崇拜,祖先祭拜為客家人凝聚宗族力量的方式之一,因此在家族夥房的正聽供奉的既為祖先牌位而非神明,祖先牌位上清楚的記載家族源流與成員,牌位的背後常有用紅紙大大的書寫一個「壽」字,此外既無其他偶像或圖徵物,表現客家人慎終追遠的精神。

 

客家戲劇

 

一、前言:你是否曾看過傳統的客家採茶戲?還是連聽都沒聽過呢?在本土意識高漲的今日,歌仔戲、布袋戲都重新復出流行了起來,唯獨客家戲仍未登上主流舞臺。有語言就有戲劇,而戲劇更是延續語言最自然的藝術表現,傳承客家文化,客家戲將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環。

二、源流:客家的傳統戲劇是由山歌發展而來,通常稱做採茶戲,簡單隨性的演出,在比較窮困的客家庄,常是白天農忙後人們最大的娛樂。後來採茶戲演變為客家大戲,在客家人聚居的小鎮盛極一時,但隨後政府對本土文化的扼殺,造成客家戲劇的沒落。如今,客家傳統戲劇只剩少數劇團再延續,另有一些新式舞台劇團嘗試以客語為台詞演出,展現客家戲劇不同以往的風貌。

  1. 採茶戲:最初的採茶戲是一旦、一生、一丑的三人對唱表演,即所謂的「三腳採茶戲」,服裝較為簡便,演出也很即性,戲劇內容以打情罵俏的愛情戲為多,又叫「相褒戲」。三角戲前場的演員加上後場的樂師,總數還不到十人,屬於迷你小劇團,在過去偏僻的客家庄是常見的戲劇表演。
  2. 客家大戲:民國初年,河洛語的歌仔戲開始盛行,傳統的客家採茶戲受到了歌仔戲的影響,紛紛模仿歌仔戲的服裝、樂器、以及表演的戲目,而由當初簡單的三腳戲演變成大戲,但音樂仍以山歌曲調為主,口白也說客家話。

三、劇團介紹:

  1. 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:榮興劇團的前身,是苗栗慶美園採茶劇團,成立於民國五十年代,到了六十年代,由於社會的轉型逐漸沒落而解散。鄭榮興教授是慶美園劇團團長鄭美妹女士之孫,民國七十六年重組舊有團員,在台北市夏季露天藝術節中表演獲得熱烈迴響,因而重新組團,繼續為客家傳統戲曲藝術努力。
  2. 薪薪劇團:於1997年的台北市戲劇季演出客語新劇「我們來去蕃仔林喔」,這是第一齣完全用客家話演出的戲劇,係改編自客籍作家李喬的文學作品「台灣、我的母親」客語史詩集,描寫客家先民開山打林的墾拓歷史。
  3. 差事劇團:

 

客家藝文慶典、祭典

 

客家藝文節慶

  1. 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:
  2. 是由客家雜誌社歷年來舉辦的活動,以發揚客家文化、推動本土教育為宗旨。增進各年齡層對客家民俗、語文、藝術的認知,並培訓客語教學師資,傳承珍貴客家文化。

  3. 台北市客家文化節:
  4. 為了讓客家族群在台北市都會中生根延續,陳水扁市長承諾每年舉辦客家文化節,系列活動包括義民祭典、客家大戲、民謠演唱會、青年客家文化營及文化生活展,多樣生動地展現都會客家風貌。

  5. 黃蝶祭:

每年四到七月為美濃黃蝶翠股大發生期,當地每年在此時都會舉辦盛大的祭典,悼念並反省人類對生態的破壞與罪孽。舉辦黃蝶祭的原由來自美濃地方人士經由反水庫運動後,檢討反省到人類對自身所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不尊重,藉由祭蝶、悼蝶懺悔人類在私欲和貪婪之下,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。

宗教祭典

  1. 義民祭典:

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為義民節,是客家人相當重視的一項祭典,其中規模最大,祭祀圈最廣的當屬新竹縣新埔鎮的枋寮義民廟。每年此時均有豬公大賽、放水燈、嚐糖糜(甜稀飯)等活動。分香各地的義民廟此時亦會回枋寮總廟更換香旗。

    2、慶成醮:

作醮是民間為了酬謝神明而舉辦的祭典,「慶成醮」則是在寺廟落成,或橋樑、公路建築完成時舉行的隆重謝神祭典,因為是慶祝落成,所以特別重視「安龍謝土」的科儀。

    3、圓醮:

圓醮則是在大醮之後,隔了一段時日再舉辦的小醮,以表示結束之意,來酬神謝恩。通常與之前的大醮相隔二到三年,或是地方上發生重大不幸事故時舉行。

民間遊藝:

    1、六家花鼓隊:

台灣光復時,新竹六家新瓦屋林家,為了慶祝台民脫離日本殖民統治,仿效梁山泊英雄勝利歸庄的故事召集農家子弟,組成「打花鼓」陣頭,男扮女裝的表演者穿戴各式古裝,表現逗趣歡樂的氣氛。

    2、八音團:

客家八音是由北管音樂演變而來,以八種材質做出的樂器來演奏,編制人數可多可少,可做為戲劇的伴奏背景音樂或純粹樂音表演。

 

客屬作家及作品

 

賴和

1894~1943)彰化市人,幼年接受傳統漢文教育,後畢業於台北醫學校(今台大醫學院),於彰化市北門外行醫濟世,並一面寫作,同時積極參加反日人殖民統治與民族解放運動,曾被日本憲警逮捕入獄兩次。賴和出生隔年台灣割日,去世後兩年,戰爭結束,他的一生剛好都在日本的統治之下,賴和的小說和新詩,寫實地表現台灣人民被壓迫的苦痛,和抗議殖民體制下的不公義,此外賴和也積極參與當時的社會改革運動,並提攜後輩年輕作家,為台灣新文學奠定基礎,世人稱「台灣文學之父」。

賴和著作:

短篇小說:一桿「稱仔」、惹事、豐作、善訟人的故事

新詩:南國哀歌、覺悟下的犧牲、流離曲

呂赫若

1914~1951)出生於台中潭子,饒平客家人,畢業於台中師範學校,並渡海至日本學習音樂,是當時著名的才子,二二八事件後,投入左翼組織,於石碇鹿窟山驅離奇失蹤。呂赫若的創作跨越戰前和戰後,分別以日文和中文寫作,他的小說充分吸收西方現代的寫作技巧,帶有知識份子人道關懷的社會思想,堅持寫實的風格,見證著當時的台灣社會。

呂赫若著作:

呂赫若小說全集

吳濁流

1900~1976)新竹新埔人,畢業於師範學校,先後任教員及記者。吳濁流介於日據時代及光復後的台灣,發揮了客家人一生無悔的抗爭精神,他最著名的小說「亞細亞的孤兒」為台灣人的歷史地位,作了最佳的定義。吳濁流創辦「台灣文藝」於1964年,堅持鄉土本位的文學意識,在戰後高壓噤聲的時代,是延續台灣文學命脈的重要刊物,提供本土作家默默耕耘的園地。

吳濁流著作:

亞細亞的孤兒、台灣連翹、無花果

龍瑛宗

生於1911年,新竹北埔人,曾任職於銀行界及報紙編輯,龍瑛宗是用日文寫作的作家,他的主題圍繞著台灣本土的印象,尤其是知識份子內心的現實與苦悶,細膩地以內省的筆觸,描述日據時代人們的心理矛盾與徬徨。戰後,歷經語文跨越的障礙,沈寂了一段時間,龍瑛宗於1976年再度執筆寫作,繼續為文學界努力。

龍瑛宗著作:

植有木瓜樹的小鎮、杜甫在長安、午前的懸崖、紅塵

鍾理和

1915 ~1960)屏東高樹人,十八歲移居高雄美濃。因愛上同姓女子鍾台妹,不容於當時家族社會,而出走中國瀋陽,戰後返回美濃擔任代課教員與土地代書,一生貧病交加,但始終堅持寫作的志向,作品表現極多客家成分,訴說農民的生活和心聲,特別是鍾理和筆

筆寫作,是一個「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」。

鍾理和著作:

笠山農場、夾竹桃、原鄉人、雨

鍾肇政

1925年生桃園龍潭人,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後擔任國小教員,1976年擔任「台灣文藝」主編,接下吳濁流的文學使命擔子。青年時期目睹台灣同胞受到日人統治與欺凌,文學表現上,大量引用這些親身體認的歷史現實。鍾肇政的文學才華在大河小說中展現了十足的才華與耐力。「台灣人三部曲」「濁流三部曲」即為典範。另一方面,鍾肇政更致力於台灣社會運動,積極領導台灣客家運動,創組「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」為客家文化的發揚努力。

鍾肇政著作:

魯冰花、台灣人三部曲、濁流三部曲、高山組、怒濤

李喬

1934年生,苗栗大湖人,新竹師範學校畢業後,任中小學教師多年,退休後專是寫作,從事社會改革運動,關心政治與文化。李喬的作品結合了台灣人文與歷史,創造出「寒夜三部曲」大河小說,是足以代表台灣人精神的文學作品。他的行動力更豐富了台灣文化的內涵,在演講、助選、抗爭等活動中,企圖打破政治禁忌,並倡導獨立的台灣文化。

李喬著作:

寒夜三部曲、埋冤 一九四七埋冤

鍾鐵民

1941年生,鍾理和之子,創作體材多取自美濃家鄉,以農村生活及農業問題為背景,描寫純樸客家農民的悲歡。鍾鐵民自幼受到父親的影響,熱愛文學,在美濃笠山下成立全台第一間作家紀念館「鍾理和紀念館」。近年來更投入反對美濃興建水庫的反水庫運動,將對土地的愛戀,化作實際的行動,來保衛這塊僅存的美濃淨土。

鍾鐵民著作:

約克夏的黃昏、菸田、石罅中的小花

杜潘芳格

1927年生,新竹新埔人,出生於日據時代的杜潘芳格,歷經日語到華語的語文過渡期,更率先以客家母語寫作, 首開全面性客語創作的先河

 

飲食文化

 

        往昔客家先民在偏僻的山區、丘陵開墾,由於物質的匱乏,生活貧困,也發展出獨特的飲食,在粗重的開墾工作下,容易流汗、飢餓,所以特別需要吃鹹的食物,一來比較下飯,又能補充流失的鹽分,另一方面容易保存。因此傳統客家菜順應環境發展出「鹹」、「香」、「肥」獨特的「飲食文化」。

一、客家美食的流行

    台北流行的都市,在一切走入繁華的物質生活,又將歸於沈靜之時,餐飲食品的流行,越吃越回原味,不起眼的客家菜,開始一家一家的吹入繁華的街道。一個原味原色的客家菜,也開始走入都市新流行。在台北這個大都會,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以客家為名的飲食了。

二、飲食與節氣的關係

客家人的飲食隨著一年四季節氣的變化,也將客家人最拿手的米食做不同的變化並給予許多不同的意義。

  1. 正月「過年節」客家人會準備「發包」、「甜粄」作為「敬天公」,並準備「蘿蔔粄」、「肉粄」食用。在正月二十日為客家人的一個習俗「天穿日」,一般都會做「甜粄」,用油煎熟或蒸好,在上面插上針線,稱為「補天穿」。
  2. 立春開始的「掛紙」,會準備「發粄」作為掃墓祭祖。
  3. 二月「清明節」會準備「菜包」及採艾草等青草製粄,叫做「清明粄」或「艾粄」,相傳可以祛病。並以「菜包」、「艾粄」作為「敬阿公婆」(拜祖先)。
  4. 五月初五「五月節」,家家戶戶都準備粽子「敬阿公婆」(拜祖先)。客家的風俗,粽子會有米粽、粄粽、鹼粽。
  5. 七月半「中元節」會準備「鹼粽」或稱「火庚粽」作為「拜好兄弟」(拜無祖孤魂)的祭品之一。
  6. 十一月冬至,俗稱「冬節」,會做「粄圓」(有人稱為「圓粄」,亦有稱為「雪圓」)作為「拜阿公婆」(拜祖先)或「拜伯公」(拜土地公),另有一家團圓共食,叫做「添歲」。這一天又叫做「牛生日」,拿「粄圓」貼在牛角上,以酬謝牠長年來的辛勞。

 

客家傳統產業

 

一、傳統產業的在地化

客家人在台灣的傳統產業和客家人移民在台的地理條件,具有獨特的在地性,並和生活文化發生交互影響,而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台灣客家文化面貌。

二、客家傳統產業

在目前仍保有傳統文化的客家聚落,產業的進行可以看到客家族群和環境相處的智慧,以及歷史環境和國家政策的改變對傳統產業的影響。

  1. 農耕

    在台灣開發初期,客家人和其他族群人民相同,一直是以基本的糧食生產為主,只要是水源充足,地勢較平坦的地方,皆是最佳的落腳地,其中客家人為克服地理條件而發展的水利措施,更見客家人民在面對惡劣的天然條件下所顯現的智慧。

  2. 火局

    早期客家人向內山開發,是時台灣內山大量的樟樹便成了最主要的經濟產業,在清代時期更成為台灣貿易的大宗,居山間的客家人便因火局腦而獲得生活的改善。

  3. 茶葉

    客家人種茶的地區分佈在台灣北、中部的台地與丘陵台地,茶葉的種類多樣而優良,其中以北埔的「椪風茶」尤具特色,而與客家人生活密切相關的採茶山歌和採茶戲,則是客家人種茶採茶的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部份。

  4. 菸葉

    菸葉的生產以南台灣的美濃為主。菸葉本身為公賣局契作農業,相對其他農作物稍豐的利潤,提供美濃客家人子弟接受教育的基礎,因此地方人常自豪「美濃的碩博士比荖濃溪的卵石還要多!」這句話不但說明了客家人重視教育,也說明了菸葉和美濃的緊密關係。除此之外,因菸葉而形成的菸葉、菸樓塑造了美濃獨特的地理景觀,這也是外地遊子對家園濃濃的鄉愁。

  5. 其他獨特的傳統產業

許多獨特的傳統產業,在台灣的客家地區仍可見其蹤影,或是由當地的耆老口中得知昔日的盛況,而與當地的的文化景觀發生緊扣相連的影響,例如美濃的窯業、紙傘業、粄條業,紙寮窩的造紙業、東勢水果業、新莊的蔗糖業、內山地區的伐木業、金山面的窯業、龍潭與新埔的燒炭等